Tuesday, December 27, 2016

人心不死——孤岛时期的上海剧艺社



上海剧艺社是孤岛时期影响最大的话剧团体,堪称孤岛剧运的中流砥柱。“孤岛”的含义,时间上是从19371112日国民政府撤出,到194112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公共租界;空间上则包括法租界全部和大部分的公共租界。在这么一段时空,它虽没有被战火吞噬却又和外界联系不便,既是安全的却又是风雨飘摇的,如同怒海中的孤岛一般。
虽然暂时安全,但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状态是人人都可以预见的。在压力下有的人选择奋起抗争,有的则沉沦于纸醉金迷。一部分孤岛人似乎怀抱着享受末世生活的病态情绪,“孤岛”的普遍人心是诡秘而矛盾的。选择留沪的上海剧艺社的演剧家们在这样氛围中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上海沦陷了,但是人心不死,我们一定要筑起一条精神上的防线”。他们要走一条文艺救国之路,与这个疯狂、混乱而屈辱的时代进行抗争,为鼓舞孤岛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节二战。承担如此重责,话剧责无旁贷。与政治纠结,强调社会意义,几乎是中国话剧与生俱来的命运,更何况是在孤岛。
作为典型的现代市民艺术, 话剧与近代远东魔都上海紧紧联系在一起上海是文明戏的大本营, 现代职业演剧的发祥地被陈白尘先生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半壁江山”。深谙宣传鼓舞之道的中国共产党很清楚话剧的号召力量。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前后,在尊重艺术家们的意愿前提下,组建了抗战救亡的演剧队伍,共十三支(第九支队伍未组建成功,事实上是十二支)。于伶率领留沪的第十二队,他是地下文委的委员,组织孤岛剧运团体,是党给他的明确任务目的也是要巩固孤岛人民心防”。于伶(1907223日-199767日)原名任锡圭,字禹成,笔名尤兢、叶富根等。江苏省宜兴县人,他集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导演、演员于一身,是上海剧艺社的核心领导者。建国后以后曾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等一系列职务,被赞许为“中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革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
1937 年底, 以留在上海的第十二演剧队为基本班底, 于伶李伯龙吴仞之徐渠殷扬等人发起成立青鸟剧社1938 年元旦在新光大戏院举行公演, 相继推出雷雨》、《日出》、《女子公寓》、《大雷雨》、《不夜城》、《衣锦荣归等剧, 但不久即因内部纠纷及经济原因宣布解散随后由青鸟分化而来的晓风剧团和上海艺术剧院也未能坚持太久, 前者因经济来源不明涉嫌日伪背景无形解散;后者则因租界当局拒绝登记而被迫终止孤岛不同于大后方,剧运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保护。一旦由于活动激进而触犯租界当局,就连剧社本身也无法立足所以继而成立的上海剧艺社以中法联谊会为依托,挂洋牌子,尽量与租界当局维持良好关系,方得以立足于孤岛中法联谊会成立于193312月,由中国赴法国、比利时、瑞士的留学生、国内法文学堂毕业生及旅华法籍人士发起组织。它是一个中法民间文化交流机构,同时也是学习法语、交流法国文化的沙龙场所。
1938717日上海剧艺社正式宣告成立“去年七月间,有同学陈志皋、路式导两君在中法联谊会和业谈及孤岛中有若干热心剧运的艺人无法在租界内公演,殊为可惜,乃共商援助的办法。因陈路两君的介绍,得认识名编剧家张若英、任于伶两先生,因而认识滞留孤岛中的若干名艺人。以中法联谊会平日对于剧艺向极提倡,且有文学奖金的设立,乃在会内成立‘戏剧组’,再‘戏剧组’产生‘上海剧艺社’。荷蒙法租界当局的爱护和法文协会的赞助,中法友人的热烈帮忙,给予种种便利,且免费借用法工部局大礼堂为演出《人之初》和《爱与死的搏斗》两法国名剧之用。赖编导者和职演员的努力,两剧的演出,颇受社会的欢迎。”这是中法剧艺学校1939年第一次实习公演宣传册中对上海剧艺社成立经过的说明,《人之初》和《爱与死的搏斗》均为法国知名话剧,排演两剧有利于剧艺社取得法租界当局的信任。
起步阶段总是充满艰辛的自成立至19398月的一年间, 剧艺社处于没有固定剧场资金紧张剧目匮乏观众不足的艰难处境中开始, 剧艺社只能进行不定期的业余公演先后演出女子公寓》、《花溅泪》、《罂粟花等剧1939326日至611,剧艺社在新光大戏院进行了12期星期早场实验公演, 先后演出这不过是春天》、《最先与最后》、《雪夜小景》、《武昭关王佐断臂等剧这段业余性质的演剧历程虽然艰难, 让剧艺社打开了知名度争得了观众193986日剧艺社在璇宫剧场首演于伶编剧的夜上海, 自此摆脱了业余状态开始了长期职业公演。璇宫剧场位于今延安中路成都路口浦东大厦底楼。前身为四姐妹舞厅,后改称璇宫舞厅。1939年改建成璇宫剧院,为当时话剧主要演出场所之一。《夜上海之后,剧艺社先后在璇宫演出沉渊》、《生财有道》、《赛金花》、《武则天》、《情海疑云》、《说谎集》、《明末遗恨等剧, 逐渐在孤岛打开了局面其中, 夜上海虽卖座平平, 却在知识阶层赢得了极佳的口碑;明末遗恨》(又名《碧血花》)则卖座极佳, 剧艺社得以摆脱经济困境, 也引起了普通市民观众的极大兴趣
 由于租金的纠葛,剧艺社从璇宫搬入剧场条件更为优越的辣斐花园剧场, 开始第二期长期公演这是剧艺社的一次重要转折在此后整整两年的时间里, 辣斐花园剧场成为剧艺社固定的演出场所,可谓群英荟萃,佳作频出, 不仅票房成绩佳, 同一剧目的连演及重演场次更是普遍增多, 而且几乎每天坚持演出, 极少中断可以说,剧艺社真正的辉煌是在辣斐创造的19391221日起,剧艺社先后在此上演了祖国》、《陈圆圆》、《恋爱与阴谋》、《女儿国》、《李秀成殉国》、《梁红玉》、《上海屋檐下》、《大明英烈传》、《正气歌等剧, 成为孤岛剧运名副其实的核心力量
上海剧艺社在剧目选择方面,既有人之初》、《爱与死的搏斗》、《祖国这样暗含深意的法国名剧;也有明末遗恨》、《大明英烈传》、《梁红玉这样以古喻今的主战题材;还有夜上海》、《愁城记这类表现上海的现实佳作这些作品,无一处直接写到抗战,却又无一处不与抗战相关这些策略的实施,既保证了剧团的安全,又实现了思想宣传的政治意图。法国剧《祖国》是剧艺社迁入辣斐花园剧场的首演剧目。这个话剧讲述了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军队占领法拉芒国的不律赛尔(即布鲁塞尔)后,大肆屠杀信仰新教居民。城里的居民秘密地进行武装战斗,组织了“爱国党”,却最终由于首领李沙西班牙籍夫人的告密而失败的故事。情节写实而且悲壮,写出了英雄们的气概。这部戏从名字到内容都蕴含强烈的爱国和反抗意味,但本身是法国剧的事实,又让法租界当局很难作出激烈的反应。
1941128, 太平洋战争爆发十天后, 剧艺社在演完北京人最后一场戏后宣布解散, 它在孤岛的活动到此结束抗战结束后,于伶于194510月返沪,即开始着手上海剧艺社的重建事宜。19463月开始重建后的第一次演出。但环境氛围已经改变,当时大多数剧团都难以维持。19482月,在公演《芳草天涯》后,上海剧艺社再次解散。剧艺社的黄金时期无疑是在孤岛时期,它一共排演剧目68 其中孤岛时期就占了59 , 战后仅9 另外, 剧艺社孤岛时期长达两年多几乎不间断的演出,在中国话剧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见证上海剧艺社辉煌的辣斐花园剧场,因为名字相近,有时候会被误认作复兴中路323号的辣斐大戏院(今长城电影院)。在上海剧艺社的剧目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辣斐花园剧场的位置是辣斐徳路拉都路西,即今天的复兴中路襄阳南路西首。辣斐大戏院作为话剧演出舞台是在抗战胜利后了。这两个地点同在辣斐德路(Rue Lafayette)上,名字相近也是正常,辣斐德(Lafayette)得自于法国著名将军La Fayette(全名Gilbert du Motier, marquis de La Fayette),此君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检查风云》2015年